8月13日,广州市第十七届体育节线上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羽毛球奥运冠军张洁雯出席了启动仪式。在活动现场,说起过去几年自己由奥运冠军转型到中山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的生活,说自己的两个孩子,张洁雯眉飞色舞。张洁雯是广州羽毛球项目的首枚奥运金牌得主,如今,在中大任教的她也有了新的使命。“我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除了教学之外,让羽毛球也成为中山大学的优势项目之一。”她说。近日,这位在广州享有盛誉的奥运冠军向记者讲述了她退役后在广州生活的故事。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张洁雯青春靓丽,气质优雅。不过,在张洁雯身上,一点也没有奥运冠军的架子。几年前在广州市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当副主任时,张洁雯做得更多的还是坐办公室,现在到中山大学当教师,每周要上6-8节课,几乎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张洁雯说,她很享受这种和学生们在一起的充实。
她在中大的课总是爆满
“别看我现在上的是羽毛球课,但我每堂课都要认真备课。一周下来,属于自己的空余时间并不多。”7月14日,中山大学放暑假,但张洁雯并没有闲着,她主动召集中山大学羽毛球队进行暑期集训。整整3个星期,她带领着一群没有羽毛球基础、爱好羽毛球的学生进行突击训练。“其实我完全可以带着家人休息,我做这些工作也都是义务劳动。但学生们感兴趣,我也感兴趣,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很好。”
现场的几名学生都反映,张教授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架子,人特别随和。张洁雯说,通过这几年在高校从事体育教学的经历,让他爱上了这份工作。“其实,当运动员和当老师很不同。你能把自己所学传承给更多人,这是我正在做的另一项事业。”
2008年奥运会之后,张洁雯履新广州市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一干就是8年。这期间,张洁雯继续利用工余时间在广州体院深造,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这也为她2016年通过中山大学的“百人计划”,转型为中山大学体育部副教授打下了基础。张洁雯并不是中大的首位羽毛球老师,但她肯定是其中名气最大的。在她到学校报到时,就有人认出了她,并找她合照。
但张洁雯坦言,从奥运冠军到高校教师,这中间还是相隔着很大一段距离,自己也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适应过程。在体育教学方面,自己还是新手和“菜鸟”。比如,一开始教羽毛球发球,她跟学生们说,“你看啊,就像我这样,就发过去了。”然后学生们都面面相觑地看着她。她仔细一看学生们练习发球才发现,很多学生的发球姿势千奇百怪,光是发球就要教很多节课。“我原本想,发球还用教的吗?不就拿着球拍一挥不就打过去了吗?真的当了老师才发现,光是发球就需要一节课,我慢慢把发球的动作分解成几个环节。先是保持好站姿,然后手保持正确握拍姿势,然后找准正确击球点,最后挥拍。 ”张洁雯说,他这才意识到,自己面对是完全没有羽毛球基础的学生。哪怕自己水平再高,和教会学生,是两码事。
因为是奥运冠军的身份,如今张洁雯在中山大学的课总是爆满。奥运冠军来教零基础的大学生,会不会有些“大材小用”?张洁雯连连说“不”。“我从来没觉得奥运冠军教大学生就是放下身段,相反,我乐在其中。”经常和大学生在一起,张洁雯的心态也年轻了很多。曾有学生跟她说,之所以选修她的课程,是因为她是一名羽毛球“大神”,没想到张洁雯却把“大神”误听成了“大婶”,还闹了一出笑话。
这些年,在张洁雯的带领下,中山大学羽毛球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羽毛球也成为中山大学的优势项目之一。
不逼女儿学羽毛球让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路
张洁雯也是首位广州羽毛球奥运冠军,在广州,张洁雯不仅很有知名度,而且粉丝数也相当庞大。相比过去被镁光灯聚焦的日子,张洁雯更习惯如今在高校教书、晚上回到家陪伴两个孩子的平静日子。“说实话,我没有什么失落感,因为我觉得奥运冠军也是普通人,哪怕有了夺冠时的风光,最终也是要归于平静的。”
虽然自己是奥运冠军,但张洁雯却从来没有要求女儿也和她一样走羽毛球运动员之路。她的女儿今年10岁了,儿子今年6岁。直到2020年疫情期间,张洁雯才教他们练习羽毛球。因为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张洁雯就在楼梯顶上贴了个钩子,然后吊了个球,教他们发球。张洁雯的女儿冰雪聪明,看起来也很秀气,不像那种身形健硕的运动员身材,张洁雯说,女儿似乎对羽毛球兴趣不大,更喜欢跳舞、画画。她坦言,之所以不让女儿走羽毛球运动员这条路,是想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家长的,不好替孩子做决定。选择权在孩子手上。”张洁雯说,自己从6岁开始打羽毛球,到2008年奥运会之后逐渐退出国家队,一共打了22年羽毛球,自己深知走这条路的艰辛。“一枚奥运金牌背后究竟凝结着多少运动员的汗水,只有运动员自己知道。你想,如果女儿也走这条路,她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啊。她得多优秀才能超越她的母亲啊。”尽管不指望女儿将来也当羽毛球运动员,张洁雯还是希望女儿能把羽毛球作为一门业余爱好。
张洁雯说,自己走上羽毛球运动员这条路,完全是母亲引路。她的母亲是一名忠实的体育迷,对羽毛球的热爱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张洁雯说,母亲只要有空就会前往球馆训练,在业余羽毛球界小有名气。从6岁开始,张洁雯就跟随母亲学习羽毛球,但高强度的训练一度让她吃不消,很讨厌羽毛球这项运动。“所以,我希望孩子能从兴趣出发。”
对于自己羽毛球世界冠军的身份,张洁雯从来没和孩子们说过。“我不想孩子生活在我的光环之下。我始终觉得,奥运冠军也是普通人,我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很长一段时间,张洁雯的女儿都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奥运冠军。直到张洁雯经常带着女儿出去参加活动,经常有人找张洁雯签名和合照,女儿才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有人找你拍照啊?”张洁雯笑着告诉她:“因为妈妈人特别好,他们喜欢和妈妈一起拍照啊。”直到后来,班上的同学告诉她女儿“你妈妈是奥运冠军”,女儿才回家问她“妈妈,你真是奥运冠军?”张洁雯告诉她:“是啊。但奥运冠军的女儿在学校也要好好学习啊。”从那以后,女儿对这个冠军妈妈感到特别自豪。
曾险些因血色素过低放弃羽毛球事业
张洁雯笑言,在自己巅峰的年代,羽毛球女双受到的关注度远远不如男单和男双那么大。通常,女双在大赛中顺利晋级,报纸上通常只有一行字“女双顺利晋级”,而女双一旦输一场,报纸上通常都是发一个版。“我当时心里其实也挺不平衡的。凭什么啊?我们女双晋级其实也是战胜了很强大的对手,很艰难才晋级的,并不是说轻轻松松。可能因为中国羽毛球队比较强,和乒乓球队一样一直都是‘梦之队’,所以,在大家眼中,胜利、夺冠是理所当然的。”张洁雯说,这种“夺冠理所当然”给她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但时间久了,她也慢慢习惯了这种压力。“后来我想通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你本来就是吃这碗饭的。全国人民对你的要求自然要高。”
鲜为人知的是,在成长路上,这位奥运冠军曾险些放弃羽毛球事业。她说,1998年,她和谢杏芳搭档获得世青赛冠军后,他因为贫血,血色素只有5点几,完全无法训练,整天在家养病,她一度萌生了退意。那段时间,多亏了父亲在旁边精心呵护。“那时候我爸很紧张,然后每天给我煲三次汤,早上喝,中午喝,晚上还喝,我说你不要再给我煲汤喝了,我要疯掉了。后来,身体逐渐恢复了,1999,我进入了国家队。”张洁雯坦言,打羽毛球,天赋很重要。“像我这种有身高,又有速度和力量的,不多,应该说我的天赋是很好的。可能老天爷给饭吃。我可能是那种不稳定,但是有天赋的,”她笑着说。
如今,从事5年羽毛球教学,也让张洁雯对羽毛球运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她说,羽毛球要把基础打牢本身就很难,然后要慢慢去提高的话难度更大,不是说体能好、技术好就可以。比如,有些人技术很好,但为什么老是出不了成绩呢?有可能是因为他心态不好,或者综合运用能力不强,或者临场应变不够。她举例说,有时自己在比赛中打了一个球,觉得非常漂亮,但人家回得也很漂亮。但有时候打了一个质量很一般的球,但人家又打失误了,自己就得分了。“所以,羽毛球是一个非常考验运动员的综合能力的运动。从小我打青年赛也好, 后来打全国赛也好,我觉得好像夺冠就是我的使命,以前没有觉得拿冠军这么难,真的退役下来看到他们比赛,我才发现,好像拿冠军好像挺难的。”
直到现在“职业病”还在延续
说起自己在羽毛球国家队的生活,张洁雯用一个“苦”字形容。张洁雯说,自己在国家队时,女双都是和男双一起练的,很多时候,女双的训练强度甚至大过男双。“我们是从第一段强度开始,然后上三段强度,每一段45~50分钟,三段强度之后,气都喘不过来了,浑身衣服早就湿透了。然后才是一段轻训练。有时,上午训练完了,还要负重爬两趟香山。晚上休息时,头挨着枕头就睡着了。”
而更“苦”的是,在国家队,大家都面临着巨大的内部竞争压力。“冠军都是拿汗水拼出来的。我对自己要求很高,如果有一次训练不好,第二天就要训练得更好,因为在国家队,你训练得不好,你就要被淘汰。”张洁雯说,其实比赛是真的没有平时训练累,每次面临大赛,走上赛场,反而是最轻松的。参加比赛,每天只用打一场球,比平时每天十多个小时的“魔鬼训练”轻松多了。“田秉毅教练经常跟我说,我们的训练要达到在比赛时只需要发挥我们训练得百分之三四十我们就能拿冠军的程度。你想想我们平时的训练强度有多大。”直到现在,张洁雯有时还会梦到在国家队集训时汗流浃背的样子。
中国羽毛球队作为“梦之队”,队员们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些年,张洁雯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硬挺了过来。张洁雯说,自己在每次大赛前经常会紧张得睡不着,心跳加速,心怦怦怦跳得很快。在巨大的压力下,她唯一的解压方式就是唱歌、听歌。有时候,压力实在太大,她就去唱歌唱两小时。
不仅是比赛,训练也会这样。比如说第二天要跑步,前一天晚上她也睡不着觉,一直就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今,已经退役13年了,但这个“职业病”直到现在还保持着。直到现在,她的睡眠一直不好。自从有两个孩子之后,不管头天晚上再晚睡,每天早上6点多,她都要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餐。“好像有一种强迫症似的,比如,不管前一天再晚睡,到了第二天早上8点半,我必须强迫自己要起床吃早餐了。”
退役前,张洁雯曾对自己说过:“等我退役之后,再也不会拿起羽毛球拍!”然而退役后她却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羽毛球了,羽毛球已经成为了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运动员期间巨大的训练量也让张洁雯落下了很多伤病,至今,腰椎间盘突出和膝盖酸痛的旧伤依旧折磨着她。每次,只要用力在场上跑动,膝盖就很疼。所以,在担任广州市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的8年期间,她都没有碰羽毛球。
愿为广州打造文化之城出一份力
羽毛球世界冠军谢杏芳,也是张洁雯的“发小”,两人从小就一直练球,一直到国家队,两人仍是亲密无间的好友。直到现在,两人还经常一起吃饭。除了探望教练之外,两人还经常一起讨论,作为世界冠军,如何为广州的“文化之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张洁雯这样的奥运冠军带动,广州的羽毛球运动推广得如火如荼。每次路过羽毛球场,看到很多人在场上挥汗如雨,张洁雯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我很难讲说广州有这么多人喜欢羽毛球跟我和谢杏芳有没有关系,可能有点关系吧,有那么一点带动作用吧。”张洁雯笑着说。
如今张洁雯除了授课,一年间还带队参加多项赛事:羽毛球市长杯、全国大学生羽毛球挑战赛和广东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在她看来,如今国家非常重视体育事业,高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体育课不合格不能领学位证书,每年学生要进行体测检查,不达标无法毕业。学校还会给每位学生卡里充体育锻炼的定额经费,鼓励大家租场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些举措都让她很受鼓舞,干劲也更足。
张洁雯说,如今广州正倾力打造文化之城品牌,广州的传统文化底蕴正逐步释放出来,而体育活动是广州打造文化之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她也经常受邀为各种公益性的体育活动进行公益推广。“让越来越多人喜欢上羽毛球这项运动,我很愿意出一份力。作为奥运冠军,我也很乐意为广州的文化之城和体育之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广州成为一座更有活力、更加文化气息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