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运动员在雪道以百公里以上的时速飞驰,当观众来到远离城市的赛场,当千百名工作人员在富有挑战性的自然条件中工作……这是冬奥会滑雪比赛的典型场景,不难想象,这样的场景需要有完备的医疗预案。
国际雪联(FIS)发布的《FIS医疗工作指导》在开篇即指出:雪上竞技赛事中所有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应被组织者列为最需要保障之事。
我国的雪上专业医疗力量起步虽然较晚,但目前已组织起一支救治能力和雪上机动能力过硬的“滑雪医生”队伍,完善了适应山地特征的医疗转运体系,并强化了雪上项目赛区临近医院的硬件水准。冬奥渐行渐近,中国雪上医疗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根据国际雪联要求,雪上竞技赛事中的医疗团队应包括负责制定总体医疗计划的赛事医疗官、巡逻队员、创伤救治团队以及各队队医。其中,创伤救治团队最直接地承担着赛场急救任务,《FIS医疗工作指导》对其的要求是:具有高级的医疗和生命支持能力,且要能在4分钟内抵达重伤员所处位置。
滑雪医生在雪道上固定“伤员”
专业能力出众的医生并不是国内短板,但在以往,很少有人会将滑雪、医疗这两项技能联系起来,更不用说想到他们会在雪道上争分夺秒地展开施救。
为做好冬奥赛事的医疗保障工作,从2018年起,北京、河北两地的十多家医院抽调相关临床人员,组建了“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其中不乏来自知名科室的专家。在过去数个雪季,这批“雪上白衣天使”经历了系统的高山滑雪技能培训,目前已拥有背负重达15公斤的各类医疗装备迅速赶往赛场任何一个角落的能力。
除了能够迅速抵达,还要能精准施救。雪上救治有多难?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滑雪医生付妍曾以她在医院里驾轻就熟的气管插管术举例。
在医院里,她可以做得又快又准。“但在雪道上可真没那么简单,必须摘掉手套,跪着、趴着甚至侧躺着操作,没过多久手就冻僵了。”她说。为了训练自己提高气管插管速度,她在假人身上不断练习,直到形成了肌肉记忆,目前的完成时间甚至已低于十秒。
除了特殊的气候条件,一度难倒这批雪上医生们的还有雪场复杂的地形。付妍回忆道,在训练中教练专挑各种“犄角旮旯”的地方,而且要求队员们抵达后立即做医疗救治练习。
“难道运动员受伤还找个平坦的地方,等你们歇够了再救吗?”付妍复述了教练严厉的话语。正是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下,中国滑雪医生快速成长,目前已顺利接受北京冬奥会测试赛的考验。
“竞赛中或许有意外,但医疗保障工作绝不能有意外。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滑雪医生一定能做得更好。”滑雪医生孙旭表示。
除了配备专业人员,《FIS医疗工作指导》还强调了“快速转运”(Load and Go),其核心要义是将处理任何事故或伤害的主要目标定义为尽快将伤者送往就近的医院,现场救治的程度要依据预期的转运时间确定。
相较于场地上的临时医疗设施,拥有更为充足医生力量、医疗设备的医院显然具有更强的救治能力,尽早转运医院将更有力地保障伤者的生命安全。对此,承办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的延庆、张家口赛区已做好了转运规划。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云顶滑雪公园C场地医疗官王天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2021年11月至12月的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测试赛期间,张家口赛区除了在云顶、古杨树两大场馆群设置了14个固定医疗站和29个FOP(竞赛场地)医疗站之外,还构建起了陆航立体救援网络,对于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应急转运的,将采用医疗直升机和救护车配合救援。
“伤员”被放上真空担架送上转运直升机
在2021年3月,延庆赛区已成功进行了直升机长绳救援演练。在赛道上,滑雪医生对“伤员”进行了初级生命支持,并请求直升机救援。直升机在4分钟后到达“伤员”上空,随后将其转运至停机坪运动员医疗站接受高级生命支持。“伤员”生命体征平稳后,直升机再次出发,将伤员转运至延庆区医院冬奥专区。
目前,张家口市和延庆区临近冬奥赛场的医院也已升级了相关硬件,做好了迎接冬奥医疗救治工作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