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朱江伟)3月17日,广东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在线上召开,这是《实施意见》出台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教育厅领导代表出席发布会,就其主要措施、具体任务和推进思路等外界较为关心的问题作出解答。
《实施意见》是如何制定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教育厅于2020年12月启动了《实施意见》的编写工作,联合成立了调研专家组,组织召开了12次研讨会反复讨论,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随后专家组深入广州、深圳、东莞、湛江等地市开展实地调研,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并召开专家论证会进行充分论证,经报省重大民生领域改革专项小组签批,于2021年9月9日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今年1月20日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同意,省体育局联合省教育厅于3月3日正式印发。
《实施意见》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梳理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更具规划、更具体系。
《实施意见》从7个方面提出了24条体教融合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包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畅通体育、教育的资源共享渠道,建立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公共体育场馆等为学校体育服务的工作机制;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全面整合体育竞赛资源;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体教共建共管的体校办校模式;规范管理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
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教融合?
《实施意见》中关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教融合的具体措施独具广东特色,备受外界关注。
《实施意见》明确将着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体教融合发展机制,提出协同港澳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比赛联合办赛机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建设,扩大港澳学生参赛范围。进一步办好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支持开展体育师资交流与培训,协同港澳定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学术论坛。
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林瑛表示,《实施意见》一开始编写,就已经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列为重点内容。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而长期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在青少年体育领域有着密切交流,希望以本次《实施意见》发布为机遇,进一步扩大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交流合作的范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有哪些具体措施?
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将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要求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结合广东实际,针对目前广东省小学体育教师依然存在一定比例缺额的现状,以及与此对应的各级各类体校和省优秀运动队培养的大量优秀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问题,积极探索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渠道,着力解决学校体育师资不足和优秀退役运动员就业难问题,共同实现“双赢”。
下一步,针对在大中小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一事,省教育厅将积极配合省体育局,联合省委编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共同制定在学校设置体育教练员岗位的相关配套文件,同时对优秀运动员进入校园担任专兼职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的岗位设置、准入条件、任职要求、保障措施等进一步明确。
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怎么建?
据介绍,多年来,各级各类体校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我国取得奥运冠军的运动员中有超过95%经过了基层各级各类体校的培养,各级各类体校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近年来,为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体校改革成为迫切的任务。
《实施意见》主要针对当前体校普遍存在的整体规模萎缩、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教育不足、功能定位单一等问题,提出各地市办好1所以上综合性体育运动学校、各县区加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建设,开展业余训练项目不少于5个,将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教育部门负责体校文化教育,按照就近原则解决县区体校在训学生入学升学问题,保障体校文化教师继续教育和职称评定等待遇,多措并举,切实提升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改善体校办训条件,充分发挥体校的青少年体育综合服务功能,支持体校教练员为周边学校提供体育训练指导,提升体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如何办?
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是体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体教融合基本原则的典范,根据“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整合原来由体育部门命名的“体育传统学校”和由教育部门命名的“体育特色学校”,进一步融合教体资源,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命名“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是促进学校体育特色化发展和推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举措。
接下来,省教育厅将联合省体育局共同研究制定广东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及管理的相关办法和文件,并重点发展田径、游泳、三大球以及我省优势项目、民族传统特色项目等。计划在小学、初中、高中按照每个项目6:3:1的比例进行布局,以地级以上市为创建主体,如某个运动项目创建1所高中体育传统特色校,则初中相应配置3所,小学配置6所,相当于一个运动项目需创建10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按照每地市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运动项目不少于8个,每个县区不少于3个计算,到2025年,全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将达到2000所以上。此外,还将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文件,畅通升学通道,并以此推动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实现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学训双优”新时代优秀运动员的目标。
社会体育组织如何规范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体育培训的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迅速,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但一直以来,体育行政部门缺乏对市场主体的监管。
为对实际情况进一步摸底,自2020年8月开始,省体育局组织开展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登记备案工作,目前已有2098家社会体育组织进行了登记备案。为进一步规范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省体育局牵头拟制了《广东省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等级评定标准及评分细则(草拟稿)》,并组织开展等级试评工作,目前已对110家报名单位进行等级试评,测试评定标准及评分细则的设置合理性,为下一步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提供依据。
针对“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和家长对体育类校外培训的需求逐步加大,省体育局正制定《广东省校外体育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下一步将按照“双减”工作统一部署,持续做好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服务监管工作,促进规范有序发展。
还有哪些配套措施?
下一步,为进一步推进《实施意见》落地落实,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将针对几大块内容出台相应的细化配套文件。
一是计划联合省委编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共同制定《广东省大中小学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相关配套文件,对学校设置体育教练员岗位予以规范,同时对优秀运动员进入校园担任专兼职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的岗位设置、准入条件、任职要求、保障措施等进一步明确。
二是制定《广东省体育传统特色校评估办法》及评估认定标准、细则,教育、体育部门统筹规划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项目布局。
三是制定《广东省各级各类体校推进体教融合发展的意见》,多措并举改善体校办学办训条件,切实提升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和训练质量。